2007年11月13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钱塘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两个“娘舅”办了一个“娘舅”办不了的事
桐乡跨地联合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真当灵
本报记者 姚力 通讯员 宗帅君

  本报讯  “没有桐乡、吴江两地司法所的联合调解,我们说不定要走上漫长的诉讼道路。”近日,在桐乡乌镇打工的江苏吴江人金某付了八千多元钱后,却连声向桐乡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道谢。
  今年上半年,金某掘树时压伤了在一旁玩耍的小男孩徐某,其父母花去医疗费1.2万余元,此后双方在赔偿问题上发生了纠纷。乌镇司法所得知后立即对双方进行了调解。金某对当地调解人员流露出不信任的态度,认为调解人员一定会偏袒本地人。乌镇司法所为此启动了两地联调机制,由金某所在地的司法调解人员通过电话与其沟通。最后,双方均愿意作出让步,两家人在赔偿费用上达成了一致。
  据了解,这是桐乡市启动“联调机制”后的一个生动事例。自2003年9月与杭州市余杭区组建首个接边区域联合调解组织后,桐乡市又先后与江苏吴江市及我省湖州南浔区、德清县,嘉兴秀洲区、海宁市等8个接边区域建立了联合调解组织。一旦发生跨地区的矛盾纠纷,各地调解机构就打破行政区域管辖限制,由当地与本地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调解纠纷。
  “一些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桐乡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建立“联调机制”后,矛盾纠纷双方对调解人员的信任度明显增强,调处成功率明显提高,一些跨地区的老矛盾、老纠纷在双方调解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也得到了解决。
  桐乡市河山镇与德清县新市镇接边行政村之间一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早年村民还私下调地,无人能分清一些土地的归属,为此十多年来两地百姓纠纷不断。联调组织成立后,在多次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共同协商,终于使两镇村民互相体谅各让一步,达成了土地归属的协议。
  据了解,自“联调机制”建立以来,桐乡市与接边区域已联合调解纠纷94起,涉及200余人;化解疑难复杂纠纷14起,涉及107人,纠纷调处率、成功率均达100%,无一越级上访,无一民转刑案件的发生。